双环汽车小企业的另类发展史

返回

双环汽车小企业的另类发展史

类别:双环汽车,自主品牌,SCEO Nov 15, 2015

目录
双环发展历史
双环公司规模
双环汽车标志
双环汽车在售车型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


双环发展历史


(一)改革开放孕育的有军队背景的民营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浪潮兴起,大环境的变化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也让军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1988年4月现任双环总经理的赵志刚从部队退伍,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一家汽车修配厂,主要负责各种军队车辆的维修保养以及改装工作,虽然在名义上这是一家私企,但是事实上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7420工厂,是一家具有军队背景的民营企业。


(二)背靠大树,迅速成长
        背靠大树好乘凉,因为有军工背景所以修配厂很快尝试整车生产,而且在生产条件上也有其他奇特没有的优势,依靠军队提供的“北京吉普212”样车及技术材料,修配厂顺利过度,当时工厂的主要工作便是仿照吉普212生产各类轻型越野车。


         虽然有大树但是生产设备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车间也没有像样的冲压设备,车身是依靠工人纯手工打造的,而机械机构也只是照猫画虎,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吉普212,技术含量低、质量差、故障率高。


         虽然这款才毛病很多,但是依旧在当时汽车产品匮乏的大环境下成为了抢手货,而双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幸运的度过了自己的起步阶段。


         产品抢手带来了原始资本积累,双环购进大量相对先进的生产设备代替了之前陈旧的生产工具,同时也迅速成长为一家颇具规模的汽车生产商。


(三)竞争之下,举步维艰
         但是双环的好运之持续了六年的时间,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家政策松动,外观汽车厂开始涌入国内,改变了中国汽车市场,不少老牌汽车制造厂在外国汽车产品的打压下宣告破产,而国内市场也首次出现了“竞争”概念。本身质量不过关的双环产品在竞争的打击下很快就不在受市场欢迎,日子变得艰难。


         穷则思变,双环开始改变发展思路,在经过研究之后,决定在继续生存轻型越野车的同时向家用轿车方向转变,并与长征汽车制造厂合作,生产了一款“长征牌”轿车,但是新车下线后市场反馈不给力,技术落后,设备不足,存在质量等问题,长征牌租出车开不了多久就得大修,而这也造成了长征出租车的口碑不好的状况,甚至被司机称为“烂车”。


        除去长征牌出租车,那个时期的双环还曾与多家地处河北的中小汽车厂商合作开发过不少车型,但是由于种种原理不是没有量产就是量产不久就被市场淘汰。


(四)尝试SUV带来成功
        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市场格局进一步变化,海外优秀车型的涌入,让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而双环也到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地步。在严峻形势下总经理赵志刚提出在越野车及SUV领域进行尝试。

双环汽车小企业的另类发展史


        随后名为“来福”、“来旺”的越野车及多功能商用车在这个时代诞生了但是手之前产品影响的拖累,这两款车并没有被大家注意,但是依旧让双环找到一些发展的门道。之后双环成功的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


        来福来旺没有成功但是来宝让大家认识到了双环。其实双环诞生之前是想成为一款集合当时世界上最时尚外形设计元素的车型,并将它锁定在时尚青年、小业主及私企小老板子弟这些“小康人群”身上,但是在外观上设计上却高度模仿了本田CR-V,当时本田CR-V在中国SUV市场上几乎就是出于垄断地位,但是售价在25万元以上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来宝的出现弥补了这群消费者的遗憾,只有CR-V一半售价的来宝,与其相似,却在配置上相当丰富,可调节方向盘、桃木内饰、真皮座椅、自动空调及ABS之外,部分车型甚至还配备了可视倒车雷达及双喷淋系统。这样的性价比大大刺激了并不成熟的国内汽车市场,许多咬紧牙关想买CR-V的消费者转而开始关注双环来宝。


         2004年双环来宝全国销量在一万两千台以上,平均每月销售数量均在1000台以上,这个数字对当时的双环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双环果断将原本生产来福、来旺的生产线转而全部生产来宝。这一次,双环在国内消费者中刷出了存在感。


(五)官司缠身,发展受阻
          因为来宝,本田还将双环告上了法庭。但是诉状递交上去后,整个案件便陷入了错综复杂的“马拉松官司”状态。而在这场官司中双环不但没有被拖垮,甚至还成功完成了一次资本运作。得到了中国科技集团6000万人民币的资金支持,中国科技集团买进了双环25%股份,成为双环大股东。


         有了钱,双环并没有来“砸产能”而是又走了一条不同寻常路,与河北的一家汽车生产厂进行了技术整合,并明确的要“控制产能、不留库存”。


       同是自主品牌,双环与奇瑞、吉利、比亚迪等品牌不同,低调的双环在谨慎、内敛总裁赵志刚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不一般的自主之路。公司没有负债、特内有巨大营收,但是却持续盈利。且双环构造的造车平台是虚拟的,自己能造的就自己造,实在自己造不出来的就整合资源,找成熟的技术为自己所用。


        从成立到2004年双环一直处于小公司的规模,但是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好处,对市场的反应,对人才的管理等都更加得心应手。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安逸。

双环汽车小企业的另类发展史


        来宝给双环带来了成功,所以双环更加坚定的要守住国内经济型SUV市场的决心,并在这个决心的引领下在2005年推出了双环SCEO,定价在12.38-15.98万元之间,目前双环旗下只有这一款车还在销售。双环SCEO是一款针对白领家庭及创业大学生打造的SUV,车身尺寸比来宝大,内饰也更加豪华,但是却与宝马X5十分相似。(题外话,SCEO一出现就被宝马进行了口头和书面的警告。)


        虽然SCEO依旧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但是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却没能和来宝一样引起轰动,国内销量并不乐观,于是双环打起了海外市场的主意,2006年3月,双环向叙利亚出口30台SCEO,并在此后将其广泛出口至东欧、独联体、海湾及非洲国家。

双环汽车小企业的另类发展史


        2006年年底双环还推出了一款微型小车——小贵族(最初被命名为S6),双环再次用“复制”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小贵族无论从整体造型还是细节设计均与奔驰smart如出一辙,尽管二者在车身尺寸上有着明显差异,而且是两排座椅,但它还是顺其自然的被人们冠以“中国smart”的称号。小贵族没有带来销量上的突破,按时每月也有几百台的销量,销往的多是二、三线城市。


        2007年双环将SCEO带上了法兰克福车展的车展,此举引起了宝马公司的强烈不满,并向慕尼黑当地法院起诉中国双环汽车及双环在德国的经销商严重侵犯了宝马的知识产权,要求双环方面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关损失。与此同时,奔驰方面也向双环发出“诉讼威胁”,表示如果双环将小贵族带上法兰克福车展,奔驰方面将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
迫于德国两个大佬的“威胁”小贵族最终没有登上世界舞台。


         显然双环对打官司这件事不是很慌张,而宝马的诉状递交上去之后也陷入了僵局。
2008年北京车展上,双环推出了改款SCEO,外观有点改动,配置有点升级,除了汽油版的还推出了柴油版的,当时自主品牌正在陷入“碰撞门”,但是陷入双环没有受到此事件的影响,整车在碰撞试验环节的表现在自主品牌中处于较高水准。


         虽然双环在国内的存在感不强,但是自打走出国门后,在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罗马尼亚、叙利亚、阿联酋、沙特、智利等70多个国家均有销售,取得了相当可观的销量。而出口海外也成为双环汽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8年6月双环与宝马的恩怨也终于有了一个了断,慕尼黑法院认为SCEO外形设计与宝马X5类似,属于侵权行为,要求双环德国经销商必须停止SCEO车型的销售,并向宝马方面赔偿相应损失。至于双环方面则并不认同慕尼黑法院的判决,并表示这份判决并不是最终结果,双环方面将继续上诉。


         宝马状告双环案成为国内自主品牌在“模仿之路”上的首次败诉,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环将SCEO带上了德国法兰克福车展,而宝马恰好抓住这个机会,在慕尼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事情发生在国内,那么诉讼结果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双环虽然败诉,但是依旧没有停产或是进行新车研发,甚至在同年年底还推出了一款小贵族电动车,据说这台车的所有主要核心部件均是由双环与美国RTEV公司联合开发,车辆最高时速80km/h,最大续驶里程超过150公里,并且充满电仅需两个小时,快充15分钟即可充满70%的电量。不过电动小贵族只是亮了个像就没有下文了。在2010年继续推出改款SCEO以及小贵族后,我们便很难再找寻到双环的踪迹。而国内销售的小贵族也在推出2012款后宣告停产。


双环公司规模


         目前双环汽车共有员工2000余人,拥有冲压公司、力乐座椅公司、协众空调公司、红星汽车制造厂等几家分公司,品牌旗下仅保留SCEO这一款在售车型。


双环汽车标志


         环车标现用车标轻灵飘逸,呈倾斜状,为非对称型”S”,给人以斜斜欲飞的感觉,但是也较为单薄,且左右不齐,不少消费者表示,不够沉稳大气。


双环汽车在售车型

双环汽车小企业的另类发展史


SCEO


企业文化


        “创新”在公司备受推崇,公司认为观念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腾飞的翅膀、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市场创新是企业成长的空间、营销创新是市场通道的拓展、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制度创新是企业活力的保障。


企业理念


       “欢聚力量·超越无限”,“谁是我们最终的竞争者?就是我们自己!不仅要拉开与对手的距离,而且要制造高度的差别。集成科技人本,锤炼过硬产品,真情高效服务,造就卓越市场。”


       公司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国际意识,自省意识、竞争意识、生存意识、角色意识、职责意识、到位意识。

客服